世海健康养生网,分享健康养生科普知识及生活小常识!

首页 > 心理 > 心理疾病  >  同性恋患者有什么心理障碍?同性恋者的心理障碍有哪些?[图]

同性恋患者有什么心理障碍?同性恋者的心理障碍有哪些?[图]

06-23 同性恋 男同 女同 性心理 我要评论

曾经看过一部同志电影,里面就是说的两个青春期的少年竟然喜欢上了彼此,甚至深爱着对方,仅仅是从眼神就可以看出来他们之间不一样的感情,刚开始真的无法理解,为什么男孩会喜欢男孩,同性恋者的心理到底是什么样的呢?同性恋者有什么心理障碍吗?

同性恋患者有什么心理障碍?同性恋者的心理障碍有哪些?(1)

1、同性恋的性心理障碍

性心理正常的人,生物学性别和社会学性别是同一的,性欲成熟后,选择异性伴侣,在适宜的性刺激下,通过阴茎阴道性交,满足性欲;性欲的强弱也是适度的。性心理障碍者则不然,他们或有识别自己性身份的异常,或性欲的唤起、性对象及满足性欲的方式有别于常人,构成形形色色的性变态。对于性心理障碍的种种表现,尚无统一的分类。这里分性身份异常、性对象异常、性目的异常、性行为手段方法异常、性欲异常等几方面进行介绍。

是性爱的中心偏离了社会所公认的合理的异性个体的一类性变态。其异常的性对象可涉及社会所禁止的异性个体或不合理的人(包括自己),也可涉及动物或其他事物。一般此类性变态是指在有正常异性个体存在或可能获得的前提下出现的,境遇性的类似情况不属性变态。

同性恋指在行动中或幻想中,喜欢与同性个体发生性关系的癖好,通常以同性个体作为性恋和性欲满足的对象,而对异性却反感厌恶,但满意自己的生物学性别。那些因缺乏与异性接触机会或由于环境因素影响而暂时转向同性恋的,多是假性同性恋。

同性恋者以抚弄阴部、乳房刺激、身体接触、口淫、相互手淫为常见方式,肛门交媾(鸡奸)较少见。在同性恋伙伴关系中常可改变扮演角色,如有时是主动者,而有时又扮演被动承受者,但是有些同性恋者可形成固定配对关系,有的人总是主动者,另一方则总是被动者。

一般来说,女性主动型,男性被动型往往是顽固的,甚至终生较难改变的同性恋者。相反,男性主动型,女性被动型则较易于摆脱同性恋关系或以后与异性结婚。男性同性恋通常不持续很长时间(但有少数例外),由于年龄不断增长,社会舆论压力增加,长期维持性伙伴关系困难日增。

特别是到了中年时期取得相近年龄性伙伴更加困难,因此,他们此时多产生孤独、焦虑、抑郁和神经衰弱的症状。女性同性恋者多可与同性恋对象形成较持久的性关系,但多数女性同性恋者在生活的某些时候可以从事异性恋生活,甚至因此取得部分性满足,有的还可以与异性结婚。

同性恋的形成与遗传、激素失调、体格特征及社会文化的影响都有一定关系。就同性恋形成的心理特征而言,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早期形成的对性欲的敌视,其后发展为对性欲、特别是对异性恋的否定;二是自尊心和自信心很低,未成熟的感觉根深蒂固;三是对同性恋性满足的强迫性不断增强。

同性恋者在其早期的生活环境中,较其他人受到更多反性欲行为的影响。他们的父母不鼓励与异性成员间任何私下的、直接的个人联系,使孩子意识到非性爱的接近可能引起性爱的亲密。因而,对接触异性有厌恶感,以致完全避免这种接触,在异性成员面前感到不适,甚至焦虑。

这些孩子的父母对他们与同性的交往则无异议,甚至赞许。父母对自己异性的敌意和怀疑态度也会阻止子女接近异性而使之转向同性。

具有反性欲心理的少男少女,由于心理和身体条件的影响,在其后的成长中如果屡遭挫折,特别是在异性恋中经常受到拒绝和挫败的人,最终导致自尊心和自信心缺乏。他们往往认为自己是毫无价值的人,沮丧及未成熟的情感和观念笼罩心头。

真性同性恋者自认为同性恋行为难以纠正,对异性有异常的忧虑,对异性恋关系有不可抗拒的恐惧。种种原因使同性恋者强迫自己继续从事同性恋活动。

2、同性恋可能是天生的

心理学家和基因科学家们最新的看法是,某一个单独的同性恋基因也许根本就不存在,他们发现男性遗传因子里3种可能对性取向产生影响的区域。

这些美国科学家调查了146个家庭的456名同性恋和异性恋的男人,通过把同性恋和异性恋的特征进行对比,找出他们遗传因子中引发性取向的因素,结果在7号、8号和10号染色体中发现了一些在所有同性恋男人身上一致的DNA段。科学家相信,这些区域里生存着影响性取向的基因。

虽然是这样,科学家仍相信同性恋并非完全是遗传因素造成的,后天环境对患者也有很大的影响。同性恋是不是天生的,你心里有答案了吗?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同性恋其实是有一定遗传基因的。也就是说,如果父母辈有一人有同性恋倾向,那么子女也不能完全排除同性恋。但是,是否发展为同性恋,还需要后天从小注重培养性知识,养成健康的性取向,避免同性恋。

    分享:

    微信

    发表评论